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外资在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领域已占先机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伊顿这家跨国零部件巨头在中国混合动力汽车领域越来越活跃。

近日,恒通首款气电混合动力客车在重庆上市。其混合动力系统由伊顿和恒通联合开发。

这并非伊顿第一次与中国客车企业在混合动力技术方面联姻。此前,广州第一巴士公司采购30辆福田混合动力公交车,全部采用伊顿混合动力系统。目前在郑州进行示范运行的2辆宇通混合动力客车,配装的也是伊顿混合动力系统。

伊顿动作频频全力开拓中国市场

负责在华混合动力业务的伊顿中国卡车业务工程主管黄高成告诉记者,2008年,伊顿在全球销售了上千套混合动力系统,其中,在中国销售了将近100套混合动力系统,占了全球销量的10%。每套售价在30万~40万元。另外,采用伊顿混合动力系统的福田客车还小批量出口北美、澳大利亚。

据黄高成介绍,除了与福田、恒通和宇通合作外,伊顿还在与厦门金旅等客车企业接触,多数是直接销售混合动力系统,提供技术支持,也有少数是联合开发关键零部件和整车。他说:“在‘十城千辆’大规模示范运行计划中,混合动力客车是重点推广对象之一,这是难得的机会。除了混合动力客车外,我们也在积极开拓中国混合动力卡车市场,但这一市场启动的难度非常大。”

对于伊顿在中国混合动力汽车市场的勃勃野心,黄高成一点也不讳言:“我们希望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集成技术供应商的特点,成为中国主要的混合动力技术和产品供应商。伊顿在这方面是有长远目标和具体规划的。虽然目前伊顿混合动力系统在华销量不大,但成长性好,未来有望成为伊顿在华主要业务之一。”

据了解,目前伊顿在华销售的混合动力系统全部从美国进口,为了降低成本,未来销量提高后将实现在中国的本土化。黄高成称,本土化最大的障碍在供应商。目前中国混合动力系统零部件供应商基本都是手工作坊形态的,伊顿正在考察、培育上游供应商。而在工厂选址方面,基本已经敲定,“伊顿在无锡有现成的工厂,面积很大。一旦需要,只要增加一条生产线即可”。

为打开市场美国政府忽悠中国企业

伊顿在中国混合动力汽车市场风生水起,除了自身因素外,有一个协助者不得不提及,那就是美国政府。正是在美国政府的积极推动下,伊顿赢得了在华的第一份混合动力系统订单。

2008年1月11日,广州第一巴士有限公司采购的首批30辆混合动力公交车投入广州244A和245线路试运营。当时,媒体报道称,这是我国首批投入商业化运行的混合动力公交车,其采购资金全部来自民营企业,是完全的市场行为。近日,记者从广州第一巴士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伟雄口中得知,该示范运行项目实际上获得了美国商务部的支持。

据张伟雄介绍,早在2006年,中美进行经贸磋商时,美国商务部就提出要给予中美新能源领域合作项目政策支持。此后,作为美国商务部的支持项目之一,广州混合动力客车项目立项,福田、广州第一巴士公司与伊顿开始了第一次合作。随后,伊顿借此东风,在中国混合动力客车市场接连攻城掠地。

按照承诺,美国有关部门将给予在广州使用的30套伊顿混合动力系统一定的关税补贴,这样整车采购成本将有所降低。另外,在美方努力下,该项目还将获得世界银行的低息贷款。

“这些条件非常诱人,可惜都没有兑现。”张伟雄说。原来,美方承诺的关税补贴优惠条件,由于相关政府官员变更,以及海关关税操作流程、手续繁杂等因素,到现在也没有给,最后很可能不了了之。而世界银行的低息贷款,目前也没有提供。

外资与本土企业争食

不止伊顿,其他跨国零部件企业也盯上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这块可口的蛋糕。

作为伊顿的直接竞争对手,另一家跨国汽车零部件公司艾立逊也表现得十分活跃。自2005年起,艾立逊与申沃合作,联合开发出一款混合动力客车。据悉,上海世博会可能采用这款车。去年年底,艾立逊还在北京获得了800套混合动力系统的订单。

去年11月,记者在深圳碰到美国麦克斯威科技公司中国区销售经理王征。连续数月来,王征辗转中国各大城市,推销麦克斯威公司的超级电容,并小有收获,现已获得五洲龙等公司的订单。他告诉记者,目前几乎所有具备一定实力的海外混合动力系统、电池和电机供应商都已经来中国开拓市场,“潜力巨大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太有吸引力了”。

“实际上,目前在中国销售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并没有多大利润,但我们有更长远的打算。”王征说,“现在做的工作主要是开拓客户,树立品牌。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刚刚起步,谁能抢占先机,谁就有可能在未来占有更大市场份额。”

科技部向自主品牌倾斜的打算 未能如愿

除了着眼未来外,科技部启动的“十城千辆”计划也让这些跨国零部件公司看到了短期利益。据记者了解,该计划明确提出在整车采购上将向自主品牌倾斜,但在关键零部件上,虽然提倡自主研发、自主创新,提倡采用自主技术,却未做明确限制。因而,一些整车企业为了走捷径,选择了与技术相对成熟的跨国零部件供应商合作。

跨国汽车零部件公司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动作频频,引来了一些业内人士的担忧。有汽车企业人士对记者说:“跨国汽车零部件巨头的积极参与,能够有效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更快进入产业化阶段。但是,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刚刚启动之际,蛋糕还不大,外资就在关键零部件领域占据了先机,而且有快速扩张趋势,实力相对较弱的本土企业生存空间将受到严重挤压,自主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开发之路更为艰难。”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