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我国新能源产业未来发展重点

       内容提示: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突破口和实现交通能源转型的根本途径,已经成为世界各主要国家和汽车制造厂商共同的战略选择。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出飞速发展的局面,但在产业竞争力方面还有待提高。

       我国拥有丰富的新能源资源和巨大的市场需求。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和中国工程院预测,到2020 年、2030 年和2050 年,新能源在整个能源消费中的比例约5%、15%和20%。近些年来,在国家有关政策的引导下,我国的太阳能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均实现了较快增长,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1.太阳能光伏产业生产成本偏高。

       目前我国太阳能产业先进的光伏技术发展缓慢,导致太阳能产品生产效率低、成本偏高,这些都制约了太阳能产业的发展。价格是在一定的经济环境条件下,通过有关经济主体之间的博弈而形成的。

       一般产品价格的组成,主要包括生产成本、期间费用、税收费用等,考虑投入最小化或产出最大化。新能源产品定价不同于一般产品,它除了包含以上成本费用以外,还包括社会成本、环境成本以及新技术研发成本。因此,新能源产品成本远高于一般产品成本。目前,我国以太阳能光学玻璃作为薄膜太阳电池的衬底,能耗大、成本高;而我国硅基太阳电池乃至部分薄膜太阳电池等关键生产设备均依赖进口,设备的进口税费均需由产品来承担,导致太阳能产品价格偏高。另外,铜铟镓硒和碲化镉两类电池以及ITO 导电玻璃都存在一定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例如,国内外均以工业硅为产业链原料的起点,用碳作还原剂,造成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

       2.风电产业定价机制有待完善。

       一个产品的定价是否合理,会影响到整个产业的发展。因此,我国风电产业定价问题一直被广泛关注。我国风电曾经通过特许权招标,用竞争的办法来确定电价,这种定价政策可以引入竞争,提高风力发电的经济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风电产业的发展。但是,自从实行风电项目特许招标以来,一些企业为了抢占风力资源而压缩利润空间,使整个风电产业处于无序发展状态,优质企业被拒之门外。2009 年我国实施的风电标杆电价,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风电产业随着规模的扩大及技术的成熟,各方面的单位成本逐步下降,但标杆电价形成的反应机制不灵敏,未能随着成本降低而作出相应调整。总的来讲,我国风电产业定价机制,对投资而言,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投资企业很难获得稳定的投资回报。对正处于起步阶段的风电产业来说,科学合理的价格政策是企业获得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3.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有待提高。

       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突破口和实现交通能源转型的根本途径,已经成为世界各主要国家和汽车制造厂商共同的战略选择。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出飞速发展的局面,但在产业竞争力方面还有待提高。电池是电动汽车的动力源,是能量的存储装置,也是目前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因素。要使电动汽车能与传统的燃油汽车竞争,关键是开发出能量大、功率高、使用寿命长、成本低廉的电池。但目前我国电池的研发和生产成本偏高,导致电池价格较高,从而导致消费者使用成本偏高。另外,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隔膜,基本完全依赖从日本、美国、韩国等国进口。隔膜生产属于“高技术、高资本、周期长”的产业,进入壁垒较高,完全依靠进口增加了企业的税费,进而导致成本增加,销售价格偏高,使我国新能源汽车不能取得市场竞争优势,阻碍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10000 12800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4-2030年中国新能源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未来趋势研判报告
2024-2030年中国新能源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未来趋势研判报告

《2024-2030年中国新能源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未来趋势研判报告》共七章,包含2024-2030年中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行业投资机会分析,2024-2030年其他新能源开发利用行业投资机会分析,2024-2030年中国新能源行业投资风险预警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