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18年中日寿险行业深度、密度、经济增长、行业增长发展对比及中国寿险销售渠道分析[图]

    一、日本寿险业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1950年至1978年,寿险业随着经济增长进入高增长阶段。1950年至1978年,随着二战结束后日本经济的高增长,日本寿险业也进入了高增长阶段。

    第二阶段:1978年至1984年,寿险保费增速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也有所回落,但仍在10%以上。1978年后,日本的经济增速开始放缓,GDP增速回落至10%以内,1978年至1984年日本GDP的复合增速为6.8%,远低于1978年前的高增长阶段,这也意味着日本经济逐渐过渡至成熟期。
 

    第三阶段:1984年至1988年,现金流压力使日本寿险公司销售高预定利率的产品,结合当时宽松的货币环境,保费增速重回15%以上。80年代后,在美国财政赤字和贸易逆差扩大的背景下,美国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促进出口并改善收支不平衡的情况,1985年9月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在纽约签订了“广场协议”,共同通过大量抛售美元等方式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国出现较大的贬值。美元兑日元的大幅贬值对日本寿险公司的现金流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第四阶段:1988年后,日本寿险业逐渐进入低增长阶段,经济泡沫的破灭和寿险。1988年后,日本寿险业逐渐进入了低增长的阶段,寿险保费每年的增速回落至10%以内,从1988年至2018年,日本寿险保费复合增速仅为0.97%,其中1998年至2002年寿险保费甚至出现连续的负增长。

日本寿险保费收入及同比增速(十亿日元,%)

数据来源:公共资料整理

    二、中日寿险行业对比

    中国寿险业目前处于日本1980年左右的水平,发展速度则要快于同一阶段的日本。日本寿险业在1980年后还有大约10年的增长期,90年代后则是受经济泡沫的破灭影响了寿险业的发展,而我国目前保险深度和密度均远低于日本,经济也处于增长期,因此我国寿险业的发展空间较大。由于发展时间和渠道限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寿险行业的发展速度要快于同一阶段的日本寿险业。

    1.寿险深度对比

    从寿险深度上看,中国目前的寿险深度不到日本的一半,大约处于日本1978年的水平,提升空间较大。2018年中国寿险深度为2.92%,整体上处于增长阶段且增长幅度较快,即我国的寿险保费增速在大多数年份要高于名义GDP增速(2011年和2018年均是受政策影响导致寿险保费出现极低增长或负增长,使寿险深度有明显下滑)。我国的寿险深度水平大约在日本1978年左右,日本的寿险深度在1978年为3.2%,同样是处于增长阶段,短期寿险深度的峰值出现在1988年(6.9%),之后逐渐回落直到2002年后寿险深度才继续提升,近年来的峰值则出现在2014年(7.5%)。因此,从寿险深度上看,中国目前的寿险深度不足日本的一半,且该水平处于日本寿险深度大幅提升的前期,因此继续提升空间较大。

中国和日本寿险深度对比(%)

数据来源:公共资料整理

中国各地区保险深度

数据来源:公共资料整理

    2.寿险密度对比

    从寿险密度上看,中国的寿险密度约为日本的十分之一,大约处于日本1974年的水平。2018年中国的寿险密度为1882元,我国的寿险密度目前也处于逐渐提升的阶段。我国的寿险密度水平大约在日本1974年左右,日本的寿险密度在1974年为285美元,到2018年则已达到2606美元,中国的寿险密度约为日本的十分之一,。

中国和日本寿险密度对比(美元/人)

数据来源:公共资料整理

    3.经济增速对比

    经济增速与寿险保费增速高度相关,我国目前仍处于经济增长期,GDP增速大约处于日本1980年左右的水平。2018年中国GDP(现价)增速为9.7%,仍处于相对较高的经济增速,但较2013年之前10%以上的GDP增速则有所放缓,大约处于日本1980年左右的水平。我国目前仍处于经济增长期,而经济增速与寿险保费增速高度相关,结合寿险深度还处于较低的位置,我国寿险保费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和日本GDP增速对比(%)

数据来源:公共资料整理

    4.寿险业发展速度对比

    由于发展时间和渠道限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寿险行业的发展速度要快于同一阶段的日本寿险业。从1998年至2018年的二十年间,我国寿险保费年复合增速为19.5%,部分年份的寿险保费增速超过30%,保险深度提升了2个百分点(由0.9%提升至2.9%);对比1980年之前日本寿险业的发展,从1960年至1980年的二十年间,日本寿险保费年复合增速为19%,保险深度提升了1.8个百分点(由1.6%提升至3.4%),因此中国的寿险发展速度要快于同一阶段的日本。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包括发展时间和渠道限制等多方面因素。时间上,日本的寿险业起源于1881年,而我国寿险业则是从1982年开始复业,发展的时间滞后于日本100年,因此我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参考日本等其他国家寿险业发展的相关经验,使寿险业能够加速发展;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升,在我国寿险业发展后,人民的健康意识的提升速度也要高于寿险业发展初期的日本,而近年来我国监管部门对于保险业的发展目标和健康险的相关支持政策,进一步提升了人们的保险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对寿险保费的增长起了正面作用,也成为我国目前寿险发展快于同一阶段的日本寿险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渠道上,日本的银保渠道在2001年后才开始陆续解禁不同类别寿险产品的销售(2001年之前银行禁止销售保险产品),这意味着在日本寿险业的高速发展期(1950年到1978年)以及后续保费增速逐渐放缓的20多年期间,缺少了银保这一重要渠道的参与,银保渠道在日本寿险业的成熟期才开始逐渐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拉长了日本寿险业的发展期。相对的,我国的银保渠道在2000年后随着分红险、万能型和投连险等偏向理财产品的寿险产品的出现开始发展,银保渠道的发展处于寿险业的高增长期,这也成为了我国寿险业的发展速度快于同一阶段的日本寿险业的原因之一。

中国和日本寿险保费增速对比(%)

数据来源:公共资料整理

    三、我国人寿保险行业销售渠道

    1.销售渠道市场现状

    我国寿险公司销售的渠道主要包括代理人渠道、银邮渠道、专业中介公司渠道、网络销售渠道以及其他新型销售渠道等,其中代理人渠道和银邮渠道是最核心的销售渠道,合计比重超过九成以上。

中国人寿保险行业销售前渠道结构(单位:%)

数据来源:公共资料整理

    网络销售渠道主要分两类,一类是保险公司自办网站销售自己公司产品,另一类是第三方渠道,包括淘综合网购类网站、第三方专业保险网购类网站等。根据数据,2018年,全国共有62家人身险公司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其中50家公司通过自建在线商城(官网)展开经营,61家公司通过与第三方渠道进行合作,49家公司采用自建官网和第三方渠道“双管齐下”的模式。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网络渠道发展情况(单位:家)

数据来源:公共资料整理

    我国网络销售渠道起步较晚,相关条款和法规不健全,消费者相对谨慎。2018年,互联网人寿保险公司全年累计仅实现规模保费1193.2亿元,同比下降13.7%。

2013-2018年中国互联网人寿保险市场规模保费及增长(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公共资料整理

    2.未来人寿保险行业销售渠道将呈现以下趋势

    首先,中国寿险代理人渠道的发展相对成熟,而其他销售渠道大多处于新兴阶段。其中,虽然银行渠道的保费收入占比超过50%,但价值贡献低,银保合作仍处于协议合作阶段,未来发展空间非常大。

    其次,我国寿险公司以个人代理和银行邮政为主,公司直销占比较少。但从人身险保费和其专业中介保费收入来看,近年来专业中介保费收入增速整体快于人身险的保费收入增速。未来,我国中介渠道保费收入规模将进一步增加。

    最后,国内保险专业公估机构和专业人才均滞后于市场的要求,机构和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等都还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要。外资保险进入,将使国内保险公估行业与国际规则、国际惯例接轨加快,促进国内保险公估行业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和专业知识的增长,使得对保险标的的评估、勘验、鉴定、估损、理算等业务能力有更大提升,更好地起到使保险理赔透明化、减少理赔过程中当事人之间摩擦、降低保险市场营运成本、净化保险市场等作用,以公正和专业的形象、高效率的办案能力和协调能力以及较高的服务水平树立起信誉和权威,保证人寿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采编:CY353
10000 11103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4-2030年中国寿险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未来趋势研判报告
2024-2030年中国寿险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未来趋势研判报告

《2024-2030年中国寿险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未来趋势研判报告》共十二章,包含中国保险市场三巨头分析,2024-2030年中国寿险业的发展前景、风险及应对措施,2024-2030年中国寿险业的发展策略分析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