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作为下一轮增长动力 服务消费潜力在这些方面还可以深挖

    近日,MSCI宣布,中国A股以20%的纳入因子部分纳入MSCI指数(包括MSCI新兴市场指数)的第三阶段也是最后阶段的实施成功完成。对剩余部分的纳入节奏和进程来说,除了风险对冲工具的获取和交易机制等技术型问题外,在法国巴黎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陈兴动看来,创造稳定的金融市场生态和持续保持双向开放的大格局,是保持中国市场吸引力和活力的重要前提。近期北上资金密集流入,消费板块依然备受青睐。在经济整体面临下行压力和内外部不确定性的时刻,消费和服务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重要。

    MSCI纳入20% A股因子,利好哪些板块?继续纳入需要哪些条件?未来外资在A股如何布局?消费、服务业领域未来还有哪些增长点?记者对话法国巴黎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陈兴动。

    陈兴动的主要观点:MSCI扩容A股,消费服务业领域潜力较大,中国市场需要创造更稳定的金融生态和继续保持双向开放;短期消费借贷收窄有周期性问题,但仍应关注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服务业占GDP比重存在低估,金融服务业更需要质的挖掘;经济虽然仍承压,但积极面已有迹象,下一轮增长将在消费和服务业领域。

    MSCI扩容看好服务消费板块发展

    记者: MSCI在今年做出了A股的最大一次扩容,会利好哪些板块?

    陈兴动:当然从中国未来的增长角度看,它利好的肯定是消费,利好的肯定是服务业。如果是从大的两块角度来讲,因为这两部分是中国应该说下一阶段经济高质量增长,经济转型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能够带动中国经济利用国内的市场,而不仅仅是国际的市场,因为国内的市场依靠国内经济的增长拉动中国走向新的增长阶段。

    中国市场需要创造更稳定的金融生态

    记者:我们看到现在MSCI纳入A股因子是20%,其实还是一个比较少的比例,接下来还有80%的过程要走,您觉得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还要面临一些什么样的问题?要解决一些什么样的问题?

    陈兴动:实际上是两个市场上要互动,要让国际市场、国际社会、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的资本市场开放有一个信心。那么我们如果说要更多的让中国的股票市场进入到MSCI当中去,需要一个很好的金融生态。首先第一个你需要有一个非常好的上市公司质量,那么怎么能够做到市场化的IPO,就是保荐的这种证券公司要能够负起完全的责任来,那么管理层、管理当局就需要制定非常明确的可追溯可执行的制度,来确保这种上市公司质量能够得到保障,评估的公司进来以后能够令人信服,我要相信你这个不能够造假,因为尤其是国际投资者,他对中国的市场,他隔着许许多多的层。然后比如市场里头有许许多多的操作,而操纵市场过程当中得到的惩罚犯罪的成本又太过低,这一系列应该说都不利于我们市场的成熟和这种信用的建立。

    外资金融机构持续看好中国市场 中国应继续维持双向开放

    记者:明年外资在A股的布局,您觉得是一个大概什么样的趋势?

    陈兴动:国内的投资者,他有很多的资本形成了,那么这个资本形成已经进入到需要管理资产的过程,这个过程当中应该对于很多的国际投资者来讲,特别是金融机构,它就认为应该说是有巨大的机会,它可以进来以后把很成熟的国际管理经验带进来。很多的国外的资金管理公司觉得你中国资本市场不够成熟,我们的基金不可能那么多规模的投进来,因为对于国际成熟的基金角度来讲,它里头是有配置的,我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要配置到这上来,而资本市场如果不够的话,它配置就会影响它的基金表现,所以我觉得开放是双方面的,只有把国内资产做好了,形成一个很好的氛围,这样的话基金就会跟着进来。

    进一步挖掘养老、教育等潜在增长点

    记者:不只是外资,从国内来看,您之前也提到过,不管是消费来说还是投资来说,大家应该更多的去关注消费和服务业这个板块,从基本面来说,您觉得消费还有哪些潜在的增长点?

    陈兴动:我们中国现在的消费首先两点,一个对物的消费,一个对服务业的消费。中国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了,许多我们实际上是没有准备好,还有一个我们讲现在像教育,我们应该说现在还是控制比较严格的,也基本没有放开教育,这都是过去所不存在的新的这种消费的业态增长,它不断的会提高。 所以你有一种这个生活生意模式,你可能可以在许许多多的城市当中去开展,这是不得了的。你只要能够成功,能够做得出来,能够坚持的下去,国内的市场是不可思议的。我们现在缺的就是服务业供给,因为实际上许多东西是在分散的这种需求,等到你把供给拿出来以后就有了。我们现在许许多多生活的不方便,就是未来客户增长,经济活动增长的来源。

    短期消费借贷收窄有周期性问题

    记者:央行也是刚刚发布了2018年金融稳定报告,其中有一条就是居民的短期消费贷款,在2018年的时候是有一个小幅的收窄的。还是让我们感觉到居民消费需求积极性有相应的收窄,您怎么来看待这个问题?

    陈兴动:消费金融的扩张,其实有很多的前提条件,我们现在前提条件还不够。那么我们现在老实说有很多后顾之忧,后顾之忧没有解决,我们只能说要分层次。经济下降就意味着经济活动在减少,就意味着你的就业、你可能的就业的能力、你的收入、你的奖金、可预期的未来短期的这种收益可能就需要变得比较保守。第二个是消费贷款当中很大的一部分是跟汽车贷款有关系,我们看我们现在已经大概汽车的普及率不低了,那么什么时候汽车才会到达这种更新换代的高峰期,至少是6年到8年,那么价值量高的汽车消费它的人是高收入者,他根本不要去搞贷款,中低收入这种低价位的汽车恰恰是需要汽车贷款的,他们就减少了。解释了目前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情况。所以这个过程当中换句话讲,我们消费市场应该还存在着许多不顺的地方,还有更重要的还是取决于我们现在的可支配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的一种未来预期。

    完善公共产品供给提升消费

    记者:所以这方面我们接下来有没有什么可以解决的办法?

    陈兴动:我们需要稳定经济增长的预期,重新调动大家出来进行创业,然后推动经济增长,扩张经济活动,第二个当然需要收入分配制度上要改变,我们要把增长更多惠及给绝大多数人,然后更多的需要创造新的财富。如果说直接改变不了,那么应该说可以提供一些公共设施,提供公共服务,然后提高更多的公共产品,使得老百姓在花公共产品市场上的钱要稍微小一些,比如医疗对于老百姓是一个很大的负担,那么医疗这部分实际上有许多的内容可以去做的,社会保障体系当中的养老教育,然后我失业保障这个过程当中,我怎么能够提高改进?我们整个社会保障体系需要扩张。

    金融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记者:您刚才说的很多消费,其实都是跟服务业、消费服务业联系在一起的,其实我们看到数据也显示,现在中国的服务业只占到GDP的52%,跟其它的一些发达国家比的话,占比还是比较少的。同时我们看到我们现在服务贸易也是有逆差的,服务业还有很多潜力可挖,您觉得接下来他的一个突破点在哪?

    陈兴动:现在要解释一下,就是说现在很多人讲中国的GDP是不是低估的部分,如果存在一定是在服务业,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也正是因为我们的服务业许多地方都是不发达,所以我们能许许多多地方是可以扩张出来的。比如说我们现在讲服务业可以增长最快的地方是什么地方?像刚才我们讨论最多的金融业,金融业是很矛盾,金融业一方面似乎又很发达到处都是,甚至我们现在金融业,即便现在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字当中,我们的服务业已经占到超过8%了,8%以上,得到10%了,甚至服务业占国民GDP的比重比像英国像美国还要高了,但其实我们的确就像周小川前行长,不久以前他讲到过一个观念,中国的服务业的产出可能比人家高是有道理的,因为中国储蓄率比较高,储蓄率高就有存款的服务,有贷款的服务,有资产的服务,有支付的服务等等的东西,所以金融业当中的服务可能比国外还要多,能够扩张的地方多,的的确确我们服务业的金融业里头需要更多的是有序的发展,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大家都需要有更多的这种风险承担能力,怎么办?那就需要金融服务,需要有各种各样的专业的人员,甚至每一个人都需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去理解它、去管理它,你是不是就有重新学习的欲望,是不是有一种教育的要求,你看金融它相应来讲就发展这一块出来。第二个我们刚才讲了很多的, 5G刚出来,现在5G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以后,未来的5G+加上去的各种各样的+N,这个不是一个+1,是+N,这里头很多的发展可以推动出来,而且中国市场太大,大的市场正是可以去推动广泛发展的地方,然后我们比如说文化娱乐活动,这些东西随着水平提高以后,就需要有更多地开发出来。

    下一轮增长一定是消费和服务业

    记者:我们还是来看看明年的市场,按照您刚才已经给我们的总结归纳了这么多的情况下,明年服务业还有消费的板块是不是最值得大家期待的?

    陈兴动:我觉得如果说看市场,跟今年相比,明年还是一个经济在走弱筑底的过程。但是在大前提下,我们看到了有很多积极的面在反映出来了,四中全会开完最大的一个亮点,在我看来是什么?重新确定重新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的经济发展和不同所有制的共存,民营经济的发展,所以整个的市场应该回过来,按照市场经济,让市场的力量起决定性作用,这是最重要的点,那么中国经济下一轮的增长是在哪地方?他一定是在消费,一定是服务业,如果消费和服务业在国内市场发展,然后带动引领,未来的中国的制造业也是向着中国的消费、自己的服务业的发展来带动。 

版权提示: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